ISSN 2686 - 9675 (Print)
ISSN 2782 - 1935 (Online)

Краткий обзор перевода китайских идиом на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стратегий компенсации перевода с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культурной недостаточности

2.2.3 审美意识不同

基于汉俄语言文字结构不同,东亚文化和东欧文化的互不融合,缺少先例文本,其拥有的先例名或标志性特征也会不同,汉语使用者和俄语受众的文化认知库就会局限于母语文化,从而产生汉俄的文化审美意识错位,在历史典故衍生汉语成语的俄译上产生文化缺省现象,即很难通过“以形象译形象”、“以成语译成语”来进行俄译。

此处的审美意识,指民族艺术层面对“象”的能动反映,是以先例文本为基础,先例情形、语句为主要体现的一个核心民族认知库。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先例情景标志,例如在俄语中提及“背叛”时,就有“犹大”、“三十个银币”、“犹大之吻”等先例特征比喻对象,放置于俄语对话情景下俄语使用者可以较为容易地体会到对话内容含义有所针对“背叛”;在中文中提及“背叛”,有时会用“三姓家奴”来描述一个人反复无常、不忠不义,但没有一个具体的如同犹大的形象作为“背叛”的比喻对象,多数情况下使用“不臣”、“逆臣”、“贼子”来概括性描述背叛的人,用“背信弃义”来描述这一行为,用“众亲叛离”来表达背叛的下场。

在形象描述的认知库中,对“美貌女子”的先例认知,俄罗斯人常使用普希金诗歌《致凯恩》中的先例语句“Как мимолетное виденье, Как гений чистой красоты”, 中国人通常用“西施”、“貂蝉”来描述,然而汉俄彼此之间对该文学形象代表并不熟悉,在“美貌女子”基础上翻译成语“西子捧心”时,只是用“美人病弱捂住胸口”的翻译,也会产生文化形象认知错位。因为在“美貌女子”上的相同只能说明该形象在该民族历史中以美貌著称,但是无法精准体现出是什么类型的美貌,就很难套用形象进行俄译。

在汉语的民族认知库中,历史典故衍生成语中的许多“专有名词”在历史演变中成为了带有喻体意味的词语,例如“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原本分别指《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四首古代音乐,由于各音乐的特性,现在分别指“下里巴人”是通俗音乐作品,现在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和高深的文学艺术,对其进行俄译时就需要完全抛开字意,只取其意义,会导致整个成语的历史文化意义和民族审美缺失。“得陇望蜀”该成语原意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现在意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翻译成俄语时也只能去除“陇”、“蜀”的古代国家称呼及其汉语形象,意译成“ненасытный(贪得无厌之人)”或者“не знающий предела своим притязаниям(贪欲难填之人)”,导致该成语的历史文化意味在翻译中缺失。

3 — 2021
Автор:
Жуи Сяочэн, 上海政法学院, Шанхай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наук и прав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