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686 - 9675 (Print)
ISSN 2782 - 1935 (Online)

Краткий обзор перевода китайских идиом на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стратегий компенсации перевода с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культурной недостаточности

2.2.4 翻译场合限制

除了语言本身和作为语言单位的先例文本缺失、审美意识形态因民族而异,就翻译的场合限制也是对历史典故衍生汉语成语的俄译产生文化缺省的原因之一。

在进行书面化文字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对精译成语进行思考。本着为读者服务的目的,译者通常需要对成语的翻译进行一些改变,会合理运用“异国情调”原则、“等效”原则。在直译能够满足上下文语境时,译者会首先进行直接的字面翻译,通过注解的方式把该成语的中国民族历史成分标注于下文,达到同时传递意思,并不失该成语韵味的目的。而在遇到成语直译会出现较大民族意识分歧时,译者会选用“换译”和“消解”的翻译方法,在俄语中找到能相对应的先例文本或者进行完全意译。例如“说曹操,曹操到”这个基于历史典故的成语,曾朴《孽海花》原文“无巧不成书!说到曹操,曹操就到”的译文,翻译成“Воистину : не будь случайностей, не существовало бы и книг! Заговорили о Цао Цао, а Цао Цао тут как тут!”,该译文就字面意直译,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的俄语读者会对句子产生误解;巴金《春》原文“幸好我们没有骂他。真是说曹操,曹操就到”的译文是“Хорошо , что мы не ругали его. Вот уж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лёгок на помине”,此处借用了俄语成语“лёгок на помине”进行对应式翻译,能让俄语受众者更容易理解。无论使用“直译”、“换译”或是“消解”的方法,书面译者对历史典故衍生成语的翻译都会尽可能靠近该成语放在句中的意思,在不进行注释补充的情况下还是会造成一定的文化缺省,“换译”和“消解”使用不当也会对原本成语使用者的语境造成一定的误差。

在口头翻译中,汉语使用者借用历史典故成语进行自我阐述主要想要达到强调个人主旨、增强说话语气同时体现个人文化修养内涵的效果。在正式场合中的翻译方式为交互式传译和同声传译,需要口译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对说话内容进行反应和目标语言转化,在遇到普通成语时还可以通过字面意义直接翻译,然而遇到字面意不能符合语境的历史典故衍生成语,也很难使用短时间内迅速使用意思相近的俄语成语所替代,会尽可能和前后文语境保持一致而使用意译,在翻译的过程中无法兼顾成语的结构。

作为非对应型语言单位的代表,有历史支撑、有典型故事、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成语,对其的翻译收到场合影响的因素很多,一方面要让读者与听者容易理解并联想到本国相关语境中,一方面要尽可能忠实地还原汉语语境和整体文化氛围,笔译者可以通过尽可能直译加上补充注释,但是会繁杂化原文;而口译者受时间、空间限制,导致语言转换翻译过程中会简化当前语境不需要补充的“历史典故”部分,从而难以进行文化输出,导致文化缺省现象的发生。

3 — 2021
Автор:
Жуи Сяочэн, 上海政法学院, Шанхай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наук и прав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