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686 - 9675 (Print)
ISSN 2782 - 1935 (Online)

Изыскание ценности и защита хуэйского фольклора на Хайнане с точки зрения нематериального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 海南回族民间文学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前的海南回族文学通常是由集体创作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段宝林对民间文学的定义为“民间文学主要是劳动人民的口头集体创作或是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口头集体创作” (段宝林 2006, 4)。那么,我们认为海南回族民间文学主要是海南地区回族劳动人民的口头集体创作或是以海南回族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口头集体创作,是反映海南回族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民间文学。

海南回族民间口头文学以歌谣、谚语、传说及民间故事为主。在数量上,歌谣占比最大,谚语居其后,传说及民间故事次之。这些文学作品大多以宗教、爱情和道德为主题,反映了海南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文化风俗与生活劳动,展示了其民族文学的灿烂独特。

在富有幻想色彩和现实性的民间故事中,不少优秀作品集中地展示了回族人民的社会期待和道德观念,反映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处世态度。脍炙人口的《白马的故事》、《贪心的哥哥》等故事鲜明生动地展示了回族人民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与在面对金钱利益时守正自持的追求;在三亚回族聚居的地区同样流传着不少朗朗上口的歌谣,它们也是海南回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民歌内容丰富,主题多样,包括生活歌、爱情歌、儿歌、婚姻歌等,生动地展示了回胞们的劳动生活、爱情婚姻、民俗风情,以及南国风光。总体而论,海南回族歌谣以爱情婚姻题材居多,这类作品直抒胸臆,明快流畅,以自然纯朴的语言描述回族小儿女们的相识、相知、相恋、相思与相别,如《留花在枝把哥等》、《送哥下船》等;谚语也是海南回族民间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这些谚语简练通俗,富有哲理,以生活哲学和宗教习俗为主要题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是回胞们生活和生产经验的结晶及对宗教理念的提取与总结,如“久闻烂鱼不知臭”。此外,这些谚语中也不乏对海南回族人民极富伊斯兰教特色的婚嫁传统、丧葬习俗及饮食禁忌的刻画,如“嫁不忌同姓,唯忌不同族。”、“人死快葬,入土为安。”及“不吃死物不吃血,一世无灾也无病。”等。

海南回族民间文学在整体上表现出宗教性、地域性及现实性这三个特征。

  1. 海南回族民间文学的宗教性

 伊斯兰信仰是回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身份标识与文化特质。“回族文化的核心是伊斯兰文化,这是学术界的共识。假如某一地区回族的伊斯兰文化特征不明显,那么其民族特色势必也要大打折扣,这是毫无疑问的” (王献军 2007, 246) 。海南回族民间文学的宗教性特征也与海南回胞对伊斯兰教的高度虔诚有着紧密联系。海南回族身处中国最南端,主要聚居于三亚凤凰镇(原为羊栏地区)回辉、回新两村,共计八千余人,虽然人数上具有限制,却仍旧执着寻求与海内外回族穆斯林的联系,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伊斯兰文化。他们建有六所富丽堂皇的清真寺,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规定和禁忌,并且风雨无阻进行“朝功”和礼拜,三亚回族更延续伊斯兰教传统,设立了独具自身特色的“三亚回民Q会”。正因海南回族虔诚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活动实践,海南回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皆广泛分布有具有浓郁伊斯兰色彩的词汇、语言、情节及人物形象。

词汇上,“天经”、“后世”等富有伊斯兰色彩的词汇屡见不鲜,使用次数最频繁的伊斯兰教词汇为“真主”一词,如:“不怕鬼,不怕神,只向真主表忠诚。”;“不供先祖,只奉真主。勤劳为本,慈善为怀。”

语言上,海南回族历史悠久,其先祖主要为来自越南占城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三亚回族更是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形成并发展了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回辉语”。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写照,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学的载体,回辉语也展现了三亚回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其中“富含了大量的阿拉伯与波斯语词汇和具有鲜明的中国伊斯兰文化色彩的汉语词汇” (刘菊英 1992, 35)如,在海南回族儿歌《拍手歌》与宽慰出嫁新娘的婚姻歌谣《安慰歌》中,便不乏这样的段落:“你拍一,我拍一,首先保守伊玛尼”;“以后斗格是你伴侣,念了尼卡哈便甜蜜蜜”,其中的“伊玛尼”为伊斯兰教义中“信仰”的称谓,不同于汉语中一般意义上的信仰,“伊玛尼”在回辉语中特指信仰“真主”,包括信仰“六信”;“尼卡哈”是回族婚礼仪式中阿訇念的证婚词;“斗格”则为回辉话“新郎”的音译。前两者皆为阿拉伯语的音译,在作为伊斯兰教专用术语的同时表达了伊斯兰教的特定内涵。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主脉络,除词汇与使用语言之外,海南回族民间文学的宗教性在民间故事及叙事歌谣的情节中也有所体现。首先,部分海南回族文学作品本身来自于《古兰经》,如在《古尔邦节的由来》中,先知伊卜拉欣竟出于对真主安拉的虔诚信仰,愿听从安拉指示杀死自己的亲子伊斯玛以示忠诚,安拉为伊卜拉辛“守信义”的举动所感,便用一头肥羊代替了伊斯玛。若不考虑该故事的宗教背景,读者则会难以理解伊卜拉欣甘愿为信仰亲手杀死亲子的举动,这种表面上不念亲情的残忍实则为海南回族“不怕鬼,不怕神,只向真主表忠诚”、“真主至上”思维的写照,这在伊斯兰信仰背景下的解读是极其合理且具有说服性的。因此,伊斯兰信仰对海南回族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其民族民间文学的故事情节中也可见一斑。

此外,在人物形象上,海南回族民间文学中的正面人物通常为伊斯兰教的虔诚教徒,他们笃信伊斯兰教义,严格遵守伊斯兰教行为准则,发挥着传授伊斯兰教义、启迪民众思想的作用。如,三亚回族传说《天方来客中》便讲述了一位心地善良、坚守五番拜功的穆斯林老人帮助女孩艾纳祈祷其棉花获得大丰收的故事 。

2 — 2023
Автор:
Лю Янмэнцзай, Люй Хуэй, Хайнань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Хайкоу, провинция Хайнань, Кита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