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686 - 9675 (Print)
ISSN 2782 - 1935 (Online)

Сравнительн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культуры медицинских масок» в Китае и России

3.1 中国留学生对戴口罩的看法的实证研究

为准确、真实了解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戴口罩的情况以及学生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本文作者对即将前往俄罗斯、已经在俄罗斯留学的公派中国学生展开了名为“留俄人员对于在俄罗斯戴口罩的看法”的问卷调查,调查样本总数为125人。已在俄罗斯留学的是第一类人员,占样本总数的27.20%;即将前往俄罗斯留学是第二类人员,占样本总数的72.80%(Q1)。第一类人员中佩戴口罩与不佩戴口罩的人数几近持平(Q2),但是在第二类人员之中,可以清楚地从数据中看出,90%以上的人员到了俄罗斯会佩戴口罩,仅有6.59%的受访者选择不佩戴口罩(Q3)。在如今,佩戴口罩仍然是预防感染、传播新冠病毒的有效方式。“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咳嗽、打喷嚏、用接触过病毒的手揉眼睛等,都

都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一米距、常通风、用公筷、打疫苗等个人防护,是预防新冠病毒的有效方式。”

中国留俄学生对在俄罗斯佩戴口罩这一行为有一定程度上的担忧。本文作者对两类受访者中选择不佩戴口罩的人员进行了调查,据调查结果显示,第一类中不佩戴口罩的人员都选择了“为了呼吸自由”这一选项作为不佩戴口罩的理由,但是在第二类人员中,仍有33.33%的受访者选择“担心文化差异,难以接受异样眼光”这一选项作为不戴口罩的理由。由此可见,小部分中国留俄学生会因担心“中俄口罩文化差异”而选择不佩戴口罩。

为调查中国留俄学生是否会因俄罗斯人佩戴口罩的情况而改变自己佩戴口罩的行为,本文作者还对两类受访者中选择佩戴口罩的人员进行了深入调查:

仅有15.79%的已经在俄罗斯并日常佩戴口罩的受访者在“在俄罗斯人都不戴口罩的情况下,您是否会有佩戴口罩的心理压力”这一问题的选项中选择了“不会,这是我的自由”选项(Q6),而选择“会,害怕因为文化差异而遭遇歧视”和“会,害怕增加感染几率”这两个选项的受访者人数持平,均为总人数的42.11%(Q6)。本文作者对已经在俄罗斯并日常佩戴口罩的受访者进一步采访调查,结果显示35.29%的该类受访者会因为周围人长期不戴口罩而改变自己戴口罩的行为(Q8)。

“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1]。”根据调查结果可见,大部分已经在俄罗斯并日常佩戴口罩的受访者会因周围俄罗斯人不戴口罩的行为而产生心理压力,周围俄罗斯人长期不佩戴口罩的行为也会对佩戴口罩的留俄学生产生影响,部分留俄学生会产生“从众心理”而放弃坚持戴口罩。

本文作者还对在俄罗斯并曾佩戴过口罩的留俄学生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64.71%的受访者曾在佩戴口罩时感受到过俄罗斯人投以的不理解的目光(Q9),这些受访者位于莫斯科、伊尔库茨克、叶卡捷琳堡、加里宁格勒、圣彼得堡、喀山、新西伯利亚。

而对于调查中“您觉得中国留学生在俄罗斯戴口罩,可能会因为哪些中俄文化差异而面临问题”,受访者的回答大概呈现以下几类:

第一类认为:俄罗斯人和中国人对待疫情的态度不同,中国留学生比较害怕感染新冠,

而俄罗斯已经几乎实现全民免疫,相比之下俄罗斯人不怎么在乎是否生病,会觉得戴口罩没有必要。

第二类认为:俄罗斯人会觉得戴口罩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有受访者表示因为在上课时候佩戴口罩而遭到授课老师的指责。

第三类认为:因为2020年初中国的疫情最严重,有部分俄罗斯人仍然认为中国人会传播新冠,所以中国留学生戴口罩会遭到歧视。还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在俄罗斯佩戴口罩会被轻易认出是中国人,会更容易被小偷锁定为盗窃目标、被不法分子敲诈等。

据调查结果可见,中俄口罩文化差异的确会对留俄中国学生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产生中俄“口罩文化”差异的原因如下:

政府政策不同。为避免对其他国家造成疫情外溢、控制境外输入病例、有效控制国内的新冠疫情发展,中国政府采取“动态清零”政策不动摇,中国人民遵守政府政策,积极主动佩戴口罩。与中国政府不同,俄罗斯政府已全面解除疫情防控措施,大部分俄罗斯民众认为戴口罩不是必要行为。

日常习惯不同。中国人戴口罩不仅仅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也会佩戴口罩用以保暖,还用以防止吸入雾霾等不洁气体。俄罗斯人就没有日常佩戴口罩的习惯。

社会文化不同。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中国人不会因为谈话对方佩戴口罩而感到冒犯。部分俄罗斯人会认为,如果谈话对方佩戴口罩,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集体意识不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个人应当树立大局观,因此中国人会为了疫情防控的社会需要而自觉佩戴口罩,俄罗斯人则更重视个人自由与权利。

4 — 2023
Автор:
Чжоу Лянкэ, Ян Синьжу, Факультет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Пекин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ов, Пекин, Кита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