Текущий номер: #3 — 2024
Архив: #2 — 2024 #1 — 2024 #4 — 2023 #3 — 2023 #2 — 2023 #1 — 2023 #4 — 2022 #3 — 2022 #2 — 2022 #1 — 2022 #4 — 2021 #3 — 2021 #2 — 2021 #1 — 2021 #5 — 2020 #4 — 2020 #3 — 2020 #2 — 2020 #1 — 2020 #4 — 2019 #3 — 2019 #2 — 2019 #1 — 2019
Фонетическое 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различных семантических функций в вопросах с «zenme»
3.研究方法
3.1 实验语料设计
为帮助参与者自然产出不同语义功能的“怎么”问句,本实验将提供相关的话语背景信 息,参与者被要求在不同的语境即疑问语境和非疑问语境中使用简单的句式结构-Subject+ 怎么+Verb+Object,同时又能够准确传达焦点-背景结构的句子语气和力度。汉语是声调语 言,语调和声调是“大小波浪”并存叠加的代数和关系(赵元任,1933)。本实验为了获得 “怎么”在不同语义功能中真实语音参数和语调特征,所有目标句都包含一个双音节名词性 主语“张薇”和一个单音节动词“去”以及一个双音节名词性宾语“天津”,句首和句末都采用双音节实词,且声调均为阴平调(H 调)。由于“怎么”放在句首具有很强的语法制约性 和语用功能区别性特征,如:只能询问原因、在口语表达上短暂的停顿。同时,“怎么”放 在句末不多见,基于以上因素,本实验只把“怎么”放在句中考察。
(1) 传疑:询问原因和询问方式
询问原因。目标句放在一定语境中。A 和 B 对话中共享语境信息:张薇是一个在校大学 生,并且去了天津。发话人 A 不知道张薇去天津的原因。发话人 A 对这部分信息是未知的, 受话人 B 却是已知的。
A:张薇怎么去天津? B:突然想去了呗。
询问方式。目标句放在一定语境中。张薇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并且去了天津。发话人 A 不知道张薇去天津所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发话人 A 对这部分信息是未知的,受话人 B 却 是已知的。
A:张薇怎么去天津? B:坐高铁去的。
(2) 非疑:反诘
反问句。目标句放在一定的语境下。A 和 B 对话中共享语境信息:张薇是一个在校大学 生,但是学校还没有放假。B 说话人对张薇去天津这一事件未知,并且对这个行为持反对态 度。 A: 张薇去了天津。 B:张薇怎么去天津?
3.2 受试对象
本文选取了十名大学生:五名男生,五名女生,年龄均在二十岁左右,语言生长环境均 为北京城区。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生,均无发音和听力障碍。实验前已经签署了同意 参与该实验的协议书,并支付一定的报酬。
3.3 受试过程
录音是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一间安静的房间里进行的。受试者坐在电脑屏幕 前。麦克风置受试者面前 15 厘米左右。所设计的每组对话不仅打印在 A4 纸上,提前发给受 试者,让他们熟悉录音内容。正式录音前,受试者进行预录,语音材料与正式语音材料类似。 采用 xRecorder 录音,采样率为 22050 赫兹,单声道,并保存为 wav 格式的声音文件。 录音时,要朗读的文字内容由程序按照随机顺序自动在电脑屏幕上,每组对话录制三遍。受 试者可以自己控制录音过程,并且可以在发音错误时或者语句不自然的情况下重复录音。 每位发音人都使用普通话,以自然状态说出,句子之间有间隔。所采集的话语样本共计 90 句:3(目标句)ⅹ10(人)ⅹ3(遍)。
3.4 数据的提取和计算
录制完的声音文件用 Praat 语音分析软件的脚本程序进行语音标注和音高、音长等数 据的提取,所有标注数据和音高数据均经过了手工检校。为了消除不同发音人的个体差异, 在分析音高数据前对其进行了归一化处理(朱晓龙,2004),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进行半音 转化,将赫兹值换算为对数标度,参考频率为各位发音人的音高均值;二是计算标准值 z- score。每位发音人的数据处理完之后合并在一起,然后使用 SPSS 程序对语音数据进行计算 和统计分析。 在提取音高参数时,每个音节按照其韵母基频段的时长等间隔提取 10 个基频值,并自 动检测有无跳点、断点之类的错误,如有错误,则该音节的数据将被自动剔除。若某个语句 中的音节被自动剔除了一个,则不再分析该句的“语句音高最大值、语句音高最小值、语句 音高均值、语句音高范围”等数据。 上述过程所用到的 Praat 脚本程序均由熊子瑜编写和提供。
胡靓 (Ху Лян), 熊子瑜 (Сюн Цзыюй), Хунаньский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Китайская академия социальных нау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