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686 - 9675 (Print)
ISSN 2782 - 1935 (Online)

Краткий анализ методов преподавания в средней школе на примере сложностей в чтении иероглифов “liao” и “xing”

《秋興八首》為一組詩,每篇又有自己的特色,構成一個完整的部份,集中表達了作者心憂國家安危命運的思想,以秋日蕭瑟、淒清的景色為意象,雖然詩人已是垂暮之年、身世飄零,但他對國家、對民族的關切卻依然深厚,在身居夔州之際,淒清的秋景帶來了數不清的情思。課下的第一個註釋為:選自《杜詩譯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這組詩共八首,是唐代宗大歷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今重慶奉節)時所作。這里所選的是第一首。秋興,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懷之意。

葉嘉瑩先生曾在《杜甫〈秋興八首〉集說》12中說:“蓋此八詩,原但為杜甫寓居夔州,因見秋日草木之凋傷,景象之蕭森,而內心油然有所感發而作。至於其所興感者為何,則杜甫平日所心心念念者。”

李丹女士在《淺析杜甫〈秋興八首〉之“興”》13中說:“秋興者,遇秋而遣興也,感秋生情之意。《秋興八首》是杜甫晚年為逃避戰亂而寄居夔州時的代表作品,作於大歷元年(公元766年),時詩人56歲。全詩八首蟬聯,前呼後應,脈絡貫通,組織嚴密,既是一組完美的組詩,而又各篇有所側重,每篇都是可以獨立的七言律詩。全詩意象化的感情,抒發的是故國和故園之思。”

其次,從課文下的註釋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裡的“興”其實就是感物抒懷,至於部份教師或者學生認為這裡是“賦比興”手法,明人王嗣奭《杜臆》14曾云:“語云‘秋士悲’,秋原易悲,而公 之情事,有許多可悲者,而感秋景以生情。第一首乃後來七首之發端,乃《三百篇》之所謂興也。”但從課文中的註釋就可以看到,這個說法是並不能成立的,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解釋“賦比興”手法時通常採用的都是宋儒朱熹的解釋,比如在學習《關雎》、《蒹葭》等篇章時,談到“賦比興”,老師一般都會告訴學生:賦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其中的“興”,拿具體的例子,如《關雎》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即為興的手法。而宋李仲蒙从物與情的關係談興: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也。所以這裡的“興”並不能歸為“賦比興”,其讀音也不該為去聲。

由上表可以看出,“興”在現代漢語中,其去聲的意義為興致一項,其餘均為平聲所對應。

從上表可以看出,“興”在古代存有平去兩個讀音,其中《說文解字》、《龙龛手鉴》、《篆隶万象名义》只收錄了平聲音,其對應的意義為起也,而去聲音對應的意義為象也。

慧琳《一切經音義》16中只在第710頁存有一條,“興澍”下注:上香鷹反。鄭箋《詩》云:興,盛也。鄭注《考工記》云: 興, 動也。《說文》:興,起也。興字從臼音掬從廾音拱。澍音 樹,又音注。《考聲》云:時雨降注曰澍。從水從寸壴知句反省 17聲也。

“興”在《經典釋文》中共出現18次,其中去聲用反切表示,並有如字音,且如字音對應的意義為“發也”(1187.20) 。據《經典釋文·序錄》:“若典籍常用,會理合時,便即遵承,標之於首,其音堪互用,義可竝行,或字有多音,眾家別讀,茍有所取,靡不畢書,各題氏姓,以相甄識。”另外,慧琳《一切經音義》只註平聲音,且意義為“盛也”。

楊軍先生在《〈經典釋文〉音注性質考察之一法》 18一文中說:“如果一個常用的單音字,在特定文句中沒有通假用法,就無需注音。如果某個單音字有通假的用法,又需要標明其在文中最常用本字音,一般會用‘如字’的形式標記,這個音就是該字的‘常讀音’;如果這個字是用反切或者直音注出它的假借義,這個音就是該字的‘異讀音’。”因此,“興”平聲音是為其常讀音,對應的意義為其常用義。

從詩歌的內容來看,詩人是因為眼前的景才有了心中的情愫湧動,於是便揮筆寫下了這首詩,正如張忠綱先生在《杜甫詩選》19中說:“秋興之興,是感興、發興之意。杜甫漂泊多年,寓居夔州,往事歷歷,時縈胸臆。值玆秋日,見草木之凋謝,景物之蕭森,觸景傷情,引發了對長安的四年與回憶,寫下了這組聯章體七律。”綜上,《秋興八首》的教學實際中,“興”的讀音應為xīng,而不是xìng,其對應的意義為發也,即看到眼前之景從而有感而發。

2 — 2019
Автор:
Хан Кан, Ян Цзюнь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Аньхой, Китайская Народ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