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686 - 9675 (Print)
ISSN 2782 - 1935 (Online)

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ие и развитие христианства в сельских районах Китая после проведения политики реформ и открытости на примере Церкви Айхуа в посёлке Лохэ

内部的整合借助涂尔干对礼仪姿态的划分:积极的礼仪姿态和消极的礼仪姿态两方面,“所有宗教礼仪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这种基本的圣俗分离状态[Durkheim2008, 329]。”人们区分彼此的方法依然沿承着分类的古老惯例,既简单又明了。消极的礼仪姿态通过禁忌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罗河镇信教与不信教人群中区分度。比如基督教教徒不再祭祀祖先,也不再过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春节等。“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信教徒是在信教的那年春节。按照往常惯例,大年初一的早上会有很多亲友互相串门拜年,但那一年过得十分冷清。尽管头一天已经知道了,并且连往年必要准备的糖果饼干都特意省去了,但是那一天真的那样到来了还是很空。”一位受访的四十岁阿姨回忆道“不过现在我们都习惯了,一家人待在一起就好。”这种通过禁忌的划分有一定意义上的作为另一类存在的展示作用。在涂尔干看来,积极的礼仪姿态包含着宗教中的娱乐成分,它的重要性往往在于形成一种节庆观念。比如基督教中的圣诞节,复活节等等,都是起着维持信仰正常运转的功能。这可以当作是宗教内部的自我传承文化一直延续下去,王斯福也不止一次地强调过保持传统对维持内部存在的必要性。他对传统下了一个定义“表明一种总是出现的,权威式的和社会所驱使的实践[Feuchtwang1992, 21]。”强调的就是一种对传统的重复性继承,这使得宗教的意义在时间层面上得以固化并被教徒所信守下来。

3.社区整合

涂尔干则指出“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共同体内。”“宗教明显应该是集体的事物[Durkheim 2008, 58]。”从结构功能主义来看待宗教功能,要从既对集体有利也促进个人发展的角度理解宗教制度;而涂尔干神圣与世俗的二分法则提醒到,宗教的集体神圣表象在社会整合方面的积极意义。罗河爱华会当然远远没有可以达到重塑整个社区精神的地步,但对于组织内的通常都能积极参与的300余名教徒来说,这无疑已经占据了他们公共生活的最重要的位置。罗河爱华会的宗教活动与形式流程主要是这样安排的:每周日下午一点半后,先唱赞美30分钟,2点后开始讲道,信徒作见证,然后集体沉默祷告,最后散会。每当复活节,受难节,圣诞节这样的基督的重要节日时还要举行敬拜。对于现代乡间的生活而言,每周一次的频率当然不能算频繁,一位69岁的老人就表示虽然他住的不算太远,但也并不是每周都来。处于这些乡间本土的做礼拜的村民中,你会发现宗教仪式的进行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具有神圣神秘的气息,他们也表现的丝毫不类似于乡间的圣徒:在集会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喧嚣,但随意的走动,心不在焉,随意放松的肢体是信徒们做礼拜时的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农民们无法接受理解超验意义上的信仰生活,也不意味着这样的公众生活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就是那位有时候没有特别理由也会错过做礼拜的古稀老人,居然对我说出了:“祖先是撒旦”这样让人惊讶但又合于《圣经》教义的话语。这位老人作为主体在冲破“祖荫下”的能动性方面是超出个人预期的。在访谈中,当问卷要求讲出教会集体生活对于他们生活的好处的时候,他们往往强调教会的集体生活在促进他们认识上帝和灵性方面意义,也强调超验的神圣的集体生活让现世变得更为和谐,也有些人不能具体的讲出什么东西,他们往往是老年人有的则强调自己是文盲,但是在访谈中对教会集体生活表示满足感是普遍的。

1 — 2022
Автор:
Тао Цзинхун, Уральский федераль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первого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и Б.Н. Ельцин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