Текущий номер: #3 — 2024
Архив: #2 — 2024 #1 — 2024 #4 — 2023 #3 — 2023 #2 — 2023 #1 — 2023 #4 — 2022 #3 — 2022 #2 — 2022 #1 — 2022 #4 — 2021 #3 — 2021 #2 — 2021 #1 — 2021 #5 — 2020 #4 — 2020 #3 — 2020 #2 — 2020 #1 — 2020 #4 — 2019 #3 — 2019 #2 — 2019 #1 — 2019
Сравнительн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культуры медицинских масок» в Китае и России
一、中俄两国口罩的发展历史1.1 口罩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有了掩盖口鼻以避口气污染的概念。中国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一部记录秦汉以前各种礼仪的著作《礼记·曲礼上》中有记载:“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中国儒家经典著作《孟子》的《离娄章句下》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这些都是当时人们应对口气污染、不洁气息所做出的预防措施,这为口罩在的发明和使用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晋代(266年—420年)出现了一种叫做羃䍦的出行帽子,这种帽子的帽檐四周缀有纱布,类似于面纱。羃䍦的主要作用是用以遮蔽使用者的容貌及身体,以避免路人窥视,但其还可以用来遮阳蔽沙,并且这种帽子具有简单的卫生防护效果。
中国历史上最早真正意义上的口罩,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1271年—1368年)。在世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的记述了他在中国元朝的所见所闻的《马克·波罗游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当时元朝人已经建立起了初步的防护意识,他们认为人呼出的浑浊气息不能触碰到食物,因此“给皇上、太后送饭的太监宫女,为了防止自己的口气或口水污染了主子的饭菜,就用绢布捂起口鼻[1]。”当时中国元朝的绢布和现在的防护口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卫生防疫口罩在近代中国的兴起与普及,与近一百年前发生在中国的一场瘟疫有密切关系。1910年冬天,中国东北地区发生肺鼠疫,北洋陆军医学院伍连德博士(1879—1960)临危受命,被派往中国东北处理疫情。由于肺鼠疫病毒传播主要是靠飞沫传播,为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伍连德发明了中国第一款医用口罩——这种口罩制作工序简单、成本低廉,由双层棉纱和一块吸水药棉构成,有效地防止了飞沫传染,达到了隔离病患的作用,该口罩被后
该口罩被后人称为“伍氏口罩”。得益于该款口罩的发明和普及,当时席卷大半个中国的肺鼠疫得到了有效控制。“经此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之后,有关卫生口罩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在20世纪头十年取得积极进展。”
“直到 2003年SARS之前,中国的医疗系统中,仍然有相当部分医护人员在使用脱脂棉纱布口罩。2003年,中国制定了医用防护口罩的国家标准(《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083-2003),传统的棉纱口罩被过滤效率超过95%的新型防护口罩所取代[2]。”新中国以来,口罩在中国的发展多与传染病、雾霾天气有关。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SARS)、2009年甲型 H1N1流感大流行、2012年雾霾污染事件使得医用口罩、3M、N95等口罩被人们广泛知晓并使用。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大暴发以来,口罩在中国的使用和普及达到了高峰。
Чжоу Лянкэ, Ян Синьжу, Факультет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Пекин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ов, Пекин, Кита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