Текущий номер: #4 — 2024
Архив: #3 — 2024 #2 — 2024 #1 — 2024 #4 — 2023 #3 — 2023 #2 — 2023 #1 — 2023 #4 — 2022 #3 — 2022 #2 — 2022 #1 — 2022 #4 — 2021 #3 — 2021 #2 — 2021 #1 — 2021 #5 — 2020 #4 — 2020 #3 — 2020 #2 — 2020 #1 — 2020 #4 — 2019 #3 — 2019 #2 — 2019 #1 — 2019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степени «подчиненности» и «независимости» иллюстраций «Неофициальной истории конфуцианцев»: кросс-культурный контекст (на примере русского перевода Д.Н. Воскресенского)
四、小结
诸多学者在进行图像学研究时关注“图-文”关联,插图的直观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大意,文本又对图片释放的信息作出解释和补充,使读者加深对图片的细节理解,“图”生于“文”,又回归于“文”。在这样一种相互交替之下,小说插图和文本的有机关联不仅诠释了图片内容和关键性情节,还提高了小说整体的观赏性和阅读的愉悦感,充分激发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和艺术追求。
除了《儒林外史》和前文提到的四大名著,《诗经》《聊斋志异》《骆驼祥子》等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中国作品均有外文译本,并且深受广大外国读者的喜爱。由于文化差异,读者在阅读这些小说文本、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阻碍和限制,难以完全对等地接收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插图的叙事功能得以彰显。外文译本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人物插图或情节插图,一些图片是直接选自中文版本,由中国画家所绘,还有一些是外国出版社请本国画家所绘。国内外出版社在敲定最终插图时,必然会考虑它能传达怎样的信息,以便这些图片能与小说文本一同服务于叙事,让读者更易接受。在此过程中,选图原则、绘图内容、插图风格都会因文化差异而有所区别。在分析插图叙事时,我们未必一定局限于分析中国画家所绘的插图版本,还可以拓宽研究范围,对不同国家所绘的同一部中国文学作品插图进行比较,感受其中的文化差异,以便在跨文化交流中掌握文化主动权,讲好中国故事。一旦小说的传播效果达到预期,那么书内的“文学插图”就可以转换成“插图文学”,借助图像自身所具备的直观、感性力量,帮助外国读者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在插图的影响下再度感知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Фан Сюйлун, Школа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ов Юго-восточ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Нанкин, КН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