Текущий номер: #4 — 2024
Архив: #3 — 2024 #2 — 2024 #1 — 2024 #4 — 2023 #3 — 2023 #2 — 2023 #1 — 2023 #4 — 2022 #3 — 2022 #2 — 2022 #1 — 2022 #4 — 2021 #3 — 2021 #2 — 2021 #1 — 2021 #5 — 2020 #4 — 2020 #3 — 2020 #2 — 2020 #1 — 2020 #4 — 2019 #3 — 2019 #2 — 2019 #1 — 2019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степени «подчиненности» и «независимости» иллюстраций «Неофициальной истории конфуцианцев»: кросс-культурный контекст (на примере русского перевода Д.Н. Воскресенского)
摘要:近年来,中国古代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在俄罗斯广为流传,俄罗斯人普遍认可的版本是1959年由汉学家华克生翻译出版的五十五回全译本。书中附有中国画家程十发所绘的八幅情节插图,这些插图与文本交相呼应,辅助文本信息理解,同时插图本身也是传递信息的直接形式,在文章起着独立的叙事功能。由此进一步从图像学视角分析该译本的插图叙事,展示插图的“从属性”和“独立性”特征,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图-文”关联作用,将《儒林外史》从文学文本延展至更广泛的艺术领域,在跨文化视野下展现该小说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俄罗斯汉学;跨文化视野;《儒林外史》俄译本;插图叙事;国际传播
引 言
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是塑造国家形象、促进文明互通的重要途径。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随着中俄关系的发展,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Алексеев В.М.)、楚紫气(Щуцкий Ю.К.)、华克生(Воскресенский Д. Н.)等人在传播中国文学和中华优秀文化上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中国古典讽刺文学典范《儒林外史》在俄罗斯广泛传播,该小说的文本翻译历程和传播情况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李汉秋在《儒林外史研究资料集成》一书中,对《儒林外史》外文译本进行汇总,介绍了作品的俄文翻译版本,并在“《儒林外史》外文论著提要”一节按照时间顺序对有关俄罗斯学者评价和研究《儒林外史》进行了梳理(李汉秋,2017,437页);阎国栋在研究苏联及当代俄罗斯汉学繁荣进程时,对明清长篇小说的俄译情况进行汇总,其中就提到了汉学家华克生于1959年出版的《儒林外史》俄文译本,记录于《俄罗斯汉学三百年》一书中(阎国栋,2007,148页)。此外,学者们对《儒林外史》中文版插图进行过各类分析,而对俄译本插图的关注度不高。高玉海以《儒林外史》在内的明清六大古典小说为中心,梳理了这些小说俄译本的插图情况,并对其插图叙事规律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不过就其中单个作品插图的具体阐释较少(高玉海,2019,117页)。而对于俄罗斯读者而言,他们在遇到阅读障碍时会借助插图理解文本内容。而图像又是“表情达意、传播信息的媒介,也是叙事的工具或手段” (龙迪勇,2008,29页)。因此,小说插图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帮助读者建立理解文本思想与感悟中华文化的桥梁。本文将从图像学视角入手,以俄罗斯汉学家华克生翻译的《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俄文全译本为蓝本,对当中的插图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读者能够感知该部作品除文学本身之外的插图艺术魅力。
一、《儒林外史》俄译本插图概况
“《儒林外史》是中国明清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是中国古代长篇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吴琼,2022,60页)据不完全统计,现今国内出版发行的《儒林外史》有近百个版本,其中带有插图的有岳麓书社的《儒林外史(绣像珍藏本)》,凤凰出版社的《儒林外史(插图本)》等。国外也出版了英、法、德、俄、越、日等版本(李汉秋,2017,434-440页),其中英译本、俄译本等多个版本的图书中均带有相关的插图。在俄罗斯,伊万诺夫(Иванов А.А.)1929年翻译了《儒林外史》前八回,华克生则于1959年完成了对该部作品的全译。此外,华克生、费德林(Фёдоренко Н.Т.)、费什曼(Фишман О.Л.)等汉学家还就吴敬梓讽刺小说的写作风格、十八世纪中国小说的启蒙主义色彩、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方面,对《儒林外史》和中华文化进行深度分析与探讨。
就外文译本的插图而言,比较著名的是由中国画家程十发绘制的版本。程十发绘制插图历时三年,准备了一百多幅初稿,最终定稿二十幅。插图“采用传统的单线白描勾勒和古代木版画绣像形式”(高玉海,2019,117页),生动形象。画家在绘画时请教了多位作家,同时考证相关历史资料,对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了充分的了解(程十发,1959,13页)。该系列插图首次出现在杨宪益、戴乃迭共同翻译的《儒林外史》英文版中,该版本1957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1959年,莫斯科国家文学艺术出版社出版了由汉学家华克生翻译、历史学家塔斯金(Таскин В.С.)校对的《儒林外史》俄译本。该版本亦采用了程十发所绘制的八幅插图,其中的七幅与上述英文版里的一致。
二、《儒林外史》俄译本中插图对文本的从属辅助
小说插图的基本功能是辅助文字,以画面的形式呈现故事情节及相关的人物形象。分析插图需要借助图像志的相关理论。著名图像理论家、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系统地提出了图像志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图像志分析”,指在不考虑外界因素的情况下用视觉观察某事物;第二阶段为“图像志分析”,在这一阶段,观者能够分辨该图像是某具体的人或事物;第三部分“图像学分析”指的是观者结合图像时间、地点、背景等多方因素,对该图像的意义进行解读(潘诺夫斯基,1987)。读者在阅读《儒林外史》俄译本时会关注到书内的插图,从感官上受到刺激,对插图内容有初步印象,这是“前图像志分析”阶段。接着,读者可以结合小说文本,在图文对照之后整体把握图像的内涵,并借此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一阶段属于“图像志分析”和“图像学分析”。从图到文,再从文到图,这就是《儒林外史》俄译本插图与文本之间的“互文性”。
张玉勤在评价文学插图时指出,“(文学插图)以图绘的形式描画和展现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的形象化、感性化、直观化”(张玉勤,2010,72页)。由此可见,插图依托于文本存在,是文本的具体表现,具有从属性的特征,其色彩、布局有助于读者进入接受语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儒林外史》俄译本中,插图的从属性体现在其内容与情节的关联度上。
Фан Сюйлун, Школа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ов Юго-восточ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Нанкин, КН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