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2686 - 9675 (Print)
ISSN 2782 - 1935 (Online)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культурного компонента в концепте «门» на примере анализа особенностей конструкции городских ворот исторической части пекина

1.“门”的“天人合一”观

门在开阖之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于开放的向往和无奈时的自闭时贯穿于门意念的始终。门是建筑内部的人们对外联系的一个出口,它既是物理角度上的枢纽,也是精神角度上的枢纽。对于渴望自然的中国人来说,门对外部

环境的溶融、收纳正满足了这一 要求。前人所谓“结屋松门不闭关,也留风月也留山”即是此意。在门和内部环境的关系中,也反映了“阖与辟”的矛盾统一,门的收束往往造成内部环境在心理上的扩展。 另外,人们对于门向内的一侧在设计上也并未忽略,有时在人口内侧设“门廊”,而使门与内部空间的过渡更加自然,甚至有的门的内侧装修比外面还要富丽,更显示人们对于内部环境的重视和一种自省的心态。

2. “门”的阴阳观

门的基本功能是开与关,基本概念则是阴阳变化,由此又有了许多引申的象征意义。《易经》云: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乾者代表天、阳、刚健;坤则代表地、阴、柔顺。门的一阖一辟之间,就实现了刚健柔顺的辩证统一。开与关之间,关是为了防卫和隐藏,是保守的、被动的;开是为了出入和吐纳,是开放的、主动的。开门的观念使人类的心灵从封闭的自我世界中脱离出来,去接触更为广泛的外在世界;而阖门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无奈的心境,这集中体现在中国的隐逸文化之中。隐逸文化的目的在于保证士大夫相对独立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生活内容和审美情 趣等,而这些内容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表现为出与处、仕与隐的矛盾。士大夫追求的自由开放,从本质上是不可 能完全实现的,更多的则是无可奈何,于是,闭门就成了保全自己的最好办法。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就是这种闭门心态的真实写照[楼庆西,2001,57-58页]。

3. 门的秩序观

历史上的建筑等级制度不仅对各阶层建筑的规模型制、材料构造、装饰标准、室内摆设有严格限定,同时还专门对门这一标识等级、地位的符号,居住者身份的象征在油漆颜色、铺首兽面、门环用材、门钉数量等都作有详尽的规范。唐代曾对不同品级官员屋舍门屋的开间数、步架数有严格规定,不可逾越;宋代规定非品官不得起门屋,即宅院大门只能建为墙式门;明代王城制度中曾记载:王宫门地高三尺二寸五分,正门、前后殿、四门、城楼饰以青绿点金,四门、正门以红漆、金涂、铜钉;清代顺治九年 (1652 年) 大清会典事例中规定: 凡亲王府制,正门五间,启门三缭以重垣,基高三尺。凡正门、寝殿、门柱,饰以五彩金云龙纹,禁雕刻龙首、脊安兽吻、压脊七种,均红青油饰,每门金钉六十有三;郡王府、世子府、正门金钉减亲王七之二;贝勒府、正门三间,启门一,门柱青红油饰;贝子府启门一;公侯以下官民房屋,柱用素油,门用黑饰,逾越的要治罪。又如门前附设物,影壁、石敢当、抱鼓石、石狮、上马石、栓马桩等,无一不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吴裕成,2004,189页]。中国古代社会,礼制是道德思想和行为的一种规范,由这种思想决定的建筑、门都带有强烈的等级。两千多年来,礼制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其核心内容及基本原则就是肯定社会各阶层尊卑、贵贱、长幼分异的合理性,宗法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漫长历史中维系社会结构及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受礼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从周代起便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来规范其规模和型制,仅从住宅的大门便可知道居住者的等级地位,故有“门户之别”的说法。

五、结语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尽管现代的玻璃门等,把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传统与新技术融合重组,但建筑所在之处皆有门,附加在门上的文化内涵,更能使人们感受到中国门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的门文化是传统文化,无论是文化还是形式,我们都应该借助中国之“门”去洞见中国文化的灵魂。

3 — 2019
Автор:
Ли Сыюань Hun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Confucious Institute in Kazan Federal University, Мирзиева Лейсан Рифхатовна Kazan Feder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